进入课改团已经两年半的时间了,也很感慨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成长。从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己磨课改变教学方式,在观摩小伙伴的课例评课交流中,我觉得自己是受益匪浅的。
肉眼可见的自己的成长
第一,我觉得自己即兴发言的能力越来越强。每一次讨论小伙伴的课例时,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梳理,点评并给出建议,如果不是进入课改团,迫于这样的评课压力下逼自己去做,我可能更多的会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作为一个观点内容的接受方,而不是作为一个内容输出者。
第二,我觉得自己对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有把握了。由于汉字文化课30分钟的时间上限,必须逼迫自己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取舍。第一次现场课时,亲眼见到钟老师叫停了其他小伙伴的课堂,当下上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后来不仅在汉字文化课上,即使在自己的家常课上,我也会把时间当作一个硬性指标,不能允许自己有时间上的拖延,也必须要求自己有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
第三,课堂的教态更加从容。第一次录课时,我在观看自己的课堂,对自己说话的随意性、站在讲台前的动作、站姿都很不满意,觉得难登大雅之堂。于是,也在逼迫自己做改变,在镜头前,不该有的动作不要有,能不说的话不说,让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更加干净,让课堂看起来也更加清净。
第四,同伴的压力迫使自己进步。来到市属,我自己能明显的感觉到,市属这边的年轻老师,个个既努力也优秀,所以我也希望自己不会成为那个落在后头的人。在课改团,更感受到每个伙伴身上满满的力量,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也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汉字文化课实践中的认识
第一,汉字文化课是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无论是我自己班,还是其他试教过的班级孩子,看到我都会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上一节甲骨文课。有一次在校外碰到低年级的孩子,她也是称呼我为甲骨文老师的。我觉得,对于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他们也渴望去探究。
第二,课程实践以来,困扰我最大的就是学情的把握。虽说我第一次执教的课例《鼎》是蛮成功的,可那其实是偶尔占了极大的比例。当初我是把这节课放在五年级的,我偶尔也在想,如果六年级上这个课,效果会怎么样,会比五年级的时候更好吗?加上现在执教的是六年级,六年级的孩子似乎上课都提不起兴趣,往往课堂变成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抛出去的问题,只有个别学生在与老师互动,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有时候也很难从学生中得到有效的反馈进行课堂内容的调整。最近刚学完六上的第八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是关于鲁迅先生的,我感觉课堂上都是老师给学生的多,学生很难自发去探究、去学习。作为教材的编者,尚且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上要反复调整,我觉得我们仅凭个人去确定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更是难上加难。
第三,比较遗憾的是一些不得善终的课。请允许我用“不得善终”这个词,因为我自己的课例《古蜀记》《中轴线的魅力》《舟行记》,真的是太适合这个词了。从最初的设想,到最后的实践,这个课例无法有最后完美的呈现,最终也只能被我自己搁置,再另寻新字,开始从头再来。
今后的努力方向
下学期我就迎来了六年级的毕业考,学校的教学压力其实很大,但我也想继续坚持,无论是我,还是学生,或许可以在汉字文化课中暂时脱离毕业班的压力,去做纯粹的仅与教学有关的事。
下学期,我可能想尝试低段的课堂,去进行一些象形字的教学。比如“车”“蛇”,我想教自己感兴趣的汉字,再去选择合适的年级执教。往常,我都是根据自己所教的学段选择汉字,我觉得把自己的教学激情给束缚住了,这次也想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先满足自己教的欲望,再选择对应的年级。
其次,我想和课改团的伙伴们尝试同课异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以完善自己的课程内容。
莫问前程如何,只要记得自己为何要踏上这条路,就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