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女生中长跑成绩探究
□定海五中 陈秀桃
中长跑是田径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必要内容,也是《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主要项目。近年来由于学生升学压力过大,活动空间减少,体质大幅度下降,尤其是标志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学生心肺功能指标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应该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中长跑练习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作用,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缓解紧张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使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是进一步学习和参与其他运动的保障;还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品质;又是衡量学生体质状况的生理指标。因此,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中长跑速度和耐力,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中长跑教学过程往往枯燥、乏味,使人容易产生疲劳,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损伤,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中长跑成绩,我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的中长跑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一、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对中长跑的正确认识,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1.明确学习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中长跑的重要性和作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为知、情、意、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中长跑对自身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得学生从不想练到积极主动参与。
2.其次要解决学生对中长跑的害怕恐惧心理。尤其是练习过程中的“极点”问题。出现“极点”时由于氧气供应不足,会出现动作紧张僵硬、行动迟缓、呼吸困难、跑速降低等情况,此时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不想再跑下去。针对这种情况,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解中,我告诉学生“极点”的基本情况和出现时的反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一定强度的训练,“极点”出现会迟、少、时间缩短。随着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官活动逐渐相适应,不适感觉逐步消失,出现第二次呼吸,逐渐恢复正常。训练中,我在每个班级选取5名意志力和运动成绩相对较弱的同学,800米成绩在3分55秒—4分10秒左右,然后通过练习,记录她们一个月前后出现“极点”的时间,一般会推迟35秒左右,也就是出现距离由400米推迟到550米左右,让她们感受锻炼的效果,提高自信心,有效地消除消极躲避等心理障碍,促进锻炼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二、注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中长跑是长时间大强度不断重复的跑步动作,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讲,有难度,而且趣味性不强。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运动,教师不改进教学方法,不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很难吸引学生。强迫练习只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时间一长,学生原有的一点练习兴趣降低,甚至不愿练习。
2.根据每节课内容、要求,我尽量使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做到多样、新鲜,不断变换跑的形式。例如八年级女生第一学期刚开始的耐久跑练习:我从采用1000米的匀速跑开始,两三节课后调整为2—3组的200或300米加速跑,两个星期后可用600米重复跑2组,再加上计时跑、间歇跑等手段,防止每节课的内容千篇一律。通过变换跑的形式,随时改变和调整学生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学生兴趣。还在课上利用不同形式的比赛或游戏形成融洽、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兴奋性,减少练习过程中的苦累感。
3.充分利用环境,转移注意力。长时间在跑道上绕圈子的办法容易让学生厌恶甚至反感。在练习三次课后,利用校园自然环境练习,足球门、楼房、空地、树木、标志线、标志物都可作为练习内容。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新的刺激不断,容易转换注意力,减少单调感,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心情愉快,表现力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发挥,减轻练习中的疲劳感。
4. 在自我练习课上,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更好地发挥练习效果,提高成绩。保质保量地完成课上安排的耐久练习内容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练习,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超额完成任务。
三、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
1. 受到遗传、家庭因素等影响,学生在运动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我曾对2003届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长跑优秀率(3分20秒以内)占女生总数10%左右,不及格率(4分以下)占12~15%,中间占50%以上。这种差别有的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渐拉开的,有的是个体天生存在耐力差异。每位学生入学后,我都认真细致地进行了解,对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顺应这种层次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初步测试后,进行分组。确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时,不同层次的小组练习时间和强度都不同,负荷也不同,区别对待。
2.在中长跑教学中,进行不同距离、时间和强度的跑的练习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运动负荷的大小,是衡量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负荷过大,学生身心负担过重;负荷过小,教学效果不明显。用科学的态度,制订适宜的运动负荷,是提高中长跑教学质量关键。
如在九年级的一堂课中,我首先采用强度较大的游戏让学生尽快进入练习状态,中间穿插8—10分钟的其他素质练习,然后用不等距离不等间歇时间的练习方法。如:两组200米,间歇3分钟;一组600米,休息时间5分钟。恢复方法采用放松式小步跑,间歇5分钟后进行一组400米的计时跑。学生最后通过积极主动的放松结束这节课。这是一堂较大强度和负荷的中长跑练习,一般在进行15~20天左右的练习后可达到这个负荷。
适宜运动负荷制订,可采用测定心率的办法。既有保持在140~155次/分的中大水平,也要根据体质分组,对不同组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练习。如在练习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测定心率变化分析确定运动负荷的大小,学生是否适应,确定心率在130~140次/分之间。对那些体质较差,相对而言稍微低一些;而对体质强运动能力较好的同学则还可定高一些。此外在练习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状况,采取定时不定量或定量不定时的方法,尽可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自觉的锻炼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1.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中长跑教学,取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积极锻炼、自我锻炼能力和终身坚持锻炼的思想则是根本目标。教学中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有关运动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克服锻炼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使他们了解和懂得耐力跑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以求不断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从而激发参加长跑锻炼的自觉性。
2.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测量与体质评价方法。学会测脉搏、脉率(心率)。每年七年级新生开学后上理论课,除了基本的知识外,我都要把如何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教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利用脉搏和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明白120次/分以下的心率,运动量有些偏小,而160次/分以上的则为大运动量,中间说明运动量适宜。学生根据体质及运动程度高低来决定自己的运动量大小,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体质状况,让学生对安排自己的运动量提供依据。
提高中长跑成绩的方法有很多,但我通过以上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到目前为止,每一届学生上来后,中长跑成绩和锻炼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带动了其他项目的发展,而且学生已掌握了一种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为今后的锻炼甚至终身体育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郁幼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