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在北师大参加校长培训,愚钝如我者,也时时惊诧于北师大校园内鲜活的文化气息,因此我时常徘徊于积水潭边,徜徉于教学楼之间,感受那“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体会“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我明白这就是北师大校园核心价值与制度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都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实,好学校更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好校长,他是鲜活的,有着强烈的生命特征。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对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一个学校,没有文化何以立校?
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好校长走了呢?假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下滑了,那么,这样的好学校是不能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应该实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并做到一个好校长走了还是一所好学校,这应成为现代校长孜孜追求的目标。
有人说:“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可见,要使一所学校能蓬勃发展永葆青春的秘诀是要打造一流的学校文化,而一流的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的精神体现,表明学校如何生存、发展的主张。人们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学校行为的“基因”。其精神凝聚和意识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和塑造师生的态度和行为朝同一个目标迈进。当学校核心价值观被学校员工认同、接受后,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随之被内化,学校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将会大大增强,就能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从这种意义上讲,核心价值观无形的弹性管理比相对刚性的制度管理更能发挥其积极的导向、凝聚作用,促使学校员工向同一目标努力奋进,进而实现学校的战略规划。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是一盘散沙,人心无法凝聚,合力无法形成,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教育教学活动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曾有教育专家说:校长的理念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的智慧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校长的修养决定了学校的文化品位。“让师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是我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今天的学校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教育自身而言,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硬件,不是钱,尽管钱是至关重要的,但钱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决不是万能的。与众多的名校相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最缺的是魂,是对现代教育的真切理解与融入个人生命之中的积极实践。没有灵魂的学校,就只能是学习训练的工厂,是培养读书的机器,而不可能成为年轻一代心智健全发展的乐园。
回首定海二中的成长历程,它一直以严谨治教而著名,一代又一代的“二中人”传承着严谨治教的风格,而学校文化的传承正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之人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文化环境如泡菜坛般的“熏陶”。定海二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近三百年的沧桑历史,积淀了严谨求实、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优秀精神,我深知学校文化的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以学校在每一位师生进入定海二中时,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学校传统文化精神,注重起始的教育积累。让每一位进入定海二中学习的学生明白哪些事可做,哪些事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这种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为抓手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学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进入定海二中的教师同样会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二中人”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财富,已经像接力棒似的在定海二中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和学子们身上传接。诚然,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成功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在长时期中一点一滴坚持不懈地培育起来。优秀的校园文化如果不坚持,就会逐渐淡薄,乃至消逝。
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是刻意打造的,也不是人为灌输的,是学校的师生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的准则。一流教学不能成为一流学校办学追求的唯一目标,一流学校是办学成功有了社会影响后,人们对它的肯定和赞誉。学校的质量是由真正会教书育人的教师带来的,同样一所学校光靠品牌、特色也是撑不起来的,把品牌和特色当唯一目标,忽视了内涵的发展,是算不上一流学校的。
有位优秀的校长曾说:学校与学校的竞争有种规律,那就是高手之间看学校文化,中手之间看师资质量,低水平的竞争就是分数的肉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不能自己说,要让别人说,让社会来说,尤其要让几十年前毕业的学生来说:“当年我在某某学校读书时的受益才成就了我的今天”。
瑞士钟表匠塔·布克认为: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这基于布克对钟表制作的认识。布克认为,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像,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爿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他无论狱方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这与入狱前的情形截然相反。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如今瑞士仍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克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督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同样,学校的制度建设也要焕发师生美好的想象与自由的创造,唤起师生对于美的向往和创造的热情,从而唤醒、激励师生个性的共同成长。
曾经一段时间,我在学校制度建设时,把班级考核制度制定得特别细碎:一日常规考核、每周综合评价、每月综合评价、学期兑现奖惩,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把班主任折腾得“死去活来”。学校倒是不乱,表面上学生蛮守规矩,可班级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师生关系高度紧张。在每次的学生民意测试中,一半以上班主任学生满意度低,隔三岔五有班主任到校长室哭诉“辞职”。我开始困惑起来。后来,我发现,在学校制定的十几项乃至几十项扣分项目的“关照”下,学生一个个在校园如履薄冰。学校给班主任的压力,在班主任的手里已经变为“压力的平方”压到了学生的头上。校服没穿扣2分、校牌没戴扣2分、未出操扣2分,因为学校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弄清楚原因理由,于是班主任也就不分青红皂白,尽管有时学生可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但仍然恶语相向。把学校办得像监狱一样,这是我们的悲哀。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的根源还在我们的制度建设上,我们的确和班主任太计较了,班级的每一项检查评比,都要周通报、月汇总,张贴得人人皆知,大事小事都要和原本就微不足道的班主任津贴挂钩。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了,于是他们把这个压力再施加到学生身上。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互相猜忌的师生关系代替了宽容、和谐与健康向上的班级生活,这是学校班级考核制度制定的失败。于是,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以模糊代替了“精确”,虽然照常要关注迟到、卫生、校服这些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小事,但不再以此和老师们日清月结地“算账”,把班主任满意度调查、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成为考察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制度的变化,带来了可喜的局面,班主任从急躁、喜怒无常中走出来,变得宽容、大度、自信。
从学生跨入初中校门开始,学校就为他们三年的成长制定了一系列为成长“助跑”的集体活动和个人风采秀:定海二中爱国主义歌曲大合唱比赛、露一手比赛、科技艺术节、国防知识大联赛、社团小能手、庆“六一”个性化活动等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成长而设置的,都让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着向往。
一所好的学校,能让从它那走出去的老师和学生,在往后生命漫长的岁月里,无论何时想起,都会有一种精神的归属感与内心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学校灵魂早已经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深深扎根。
好的学校让学生感到在这里求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让教师在这里找到生命的安顿与精神的依恋,让他们每每驻足回望,都会充满感激与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产生的,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沉淀的,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培育学校的文化,并在文化的形成中寻求突破。
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在哪里?教育的根在传统之中,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血脉。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也是一件充满诗性的事,教育者需要“诗性”,需要“诗性思维”。在形成了学校核心价值观所奠定的现代学校制度这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不妨静下来,换一种思考的姿态,倾听历史的回音和未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