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岱山经济的发展,外来民工不断涌入。由于岱中小学地处本岛城郊结合部,学校辖属的各社区、村成了外来民工集中租居地,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纷纷要求到我校借读。现在,借读我校的外来民工子弟学生已占全校学生人数的79.8%,远远多于本地学生人数。这些民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收入和家长文化素质都较低,家长主要在个体私营作坊工作或从事废品回收或被本地渔船雇佣从事海上捕捞作业。而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往往有2—3个孩子。因此,他们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和行为习惯上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品行和学习情况,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面对这样的生源状况,如何通过教育的教化作用,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背景?鉴于此,学校需要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也能成为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现代人,使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也散发出读书求学的儒雅之气。
一、着力营造优雅环境,构建儒雅校园
校本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儒雅校园”建设主题,通过学校内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使校园处处体现出鲜明而又浓郁的儒雅氛围;让学生在健康、和谐、优雅的环境文化中,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
儒家文化长廊:让读经诵典与休闲生活有机融合。
在每层教学楼的廊道上,依据“一楼一主题,一层一特色”的原则,分别设置《书香拾贝》、《袁甫书屋》、《厚德文昌》等多个文化主题,《三字经》、《弟子规》等作品点缀其间,让孩子们课余闲暇随时诵读经典,规导言行,漫步其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围墙四周更是一本形象生动的教科书,四周的樟树上悬挂着《诗经》、《论语》等经典名句,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
行道文化:让友情提醒与教学反思有机融合。
在通向教室的行道上,同样不乏教育内容。从校大门进来,迎宾大道两侧,绿化带内竖立了三块标语牌,《儒雅学校宣言》、《儒雅教师誓词》、《儒雅学生誓词》。桂花树上张挂着南宋杨万里的词句:“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还有吴辁高的词句:“经霜绿更浓,风雨历千重。不坠青云志,心高自有客”等等。音乐室和教学楼之间有二十四孝图,实验楼墙面张挂着《弟子规》“孝”、“信”、“余力学文”的绘图。让师生时时呼吸着文化的空气,在清新大气的校园里徜徉,他们感受到的是书香阵阵,墨香缕缕,儒雅缭绕。
二、践行《弟子规》《三字经》,培育温雅学生
“《弟子规》、《三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只脚,尤其是《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第一规。”因此,学校把《弟子规》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并且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制定并公布了《岱中小学“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礼仪教育活动方案》,利用手抄报、广播站、条幅、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宣讲学习《弟子规》的意义、目的、做法,让学习活动深入每名教师和学生内心。开展全校集体诵读《弟子规》和班级背诵《弟子规》小明星评选等活动,使《弟子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利用大课间操播放《弟子规》,组织全校学生做以《弟子规》为旋律的韵律操,使学生经常处在环境熏陶中;开展亲子活动,交流家长与孩子共学《弟子规》的想法与做法,组织家长撰写《弟子规》读后感,为年轻的家长补上经典教育的一课,实现“我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目的,有效地促进了学习《弟子规》活动的深入开展,突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践行《弟子规》时,教师们充分挖掘和利用《弟子规》中有关感恩的格言、故事,通过故事会、课本剧等形式,召开以“人人知感恩,人人讲孝敬”为主题的班队会,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知恩图报。号召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如洗菜、刷碗、擦地、浇花、烧水等;为父母做一件温暖事,如按摩、捶背、洗脚、端水等;跟父母说一句开心话,如“辛苦了”、“谢谢”、“放心吧”等等。班级成立孝星小组,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进敬老院,开展文艺演出、清扫卫生等送温暖行动。与此同时,全校在各个班级内进行孝星评选,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形成家庭与学校互动的良好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与时俱进,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岱中小学和乐少年歌》。在《弟子规》、《三字经》的基础上融进了当代小学生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德育和文化营养。它分为三个篇章,即起床上学篇、校园学习生活篇、放学就寝篇,实现了时代特色、校本特色的有机结合。
三、阅读国学经典,培育博雅学生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有计划地让学生从小积淀国学经典,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规定学生人手一册国学经典书籍,内容涵盖了《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诗经》、《幼学琼林》等节选,采用分层递进式,规划了六年的识记积累内容,每学期都有明确规定的识记内容,也有自主补充的额外积累,编辑了校本课程纲要,明确了各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办法。
学校潜心研究读书规律,提出以诵开端、背诵跟进、重在感悟、积极展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主要程序的“诵、背、悟、展、行”五字读书法。这种读书法,要求学生对经典作品要先读,读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然后顺其自然地达到背诵,不要求学生作出字斟句酌的解释,能有大致了解和感悟即可,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或歌唱,或表演,不求形式统一,希望能把其中的精髓吸收、内化,受到感染,能在生活中运用,能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领会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学校还定期举行国学节目表演,国学诵读节目汇报,国学小报展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仁义礼智信”植根于校园,植根于孩子心灵。
四、实施家校联系,锤炼儒雅学子良好品质
为进一步推进儒雅学子和人格培养,使我们的孩子无论在校还是在家都能形成和固化良好习惯,我们特创制了《儒雅学子养成之家校联系手册》,精选了《弟子规》中的经典语句,把它与现代生活结合,每星期对孩子提出几点行为养成要求,让孩子在家长的提醒和督促下一边背诵经典文化遗产《弟子规》,一边根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落实行动实践,从一点一滴开始逐步养成。然后家长每星期根据孩子表现进行真实评价打“√”,统计每周得分(按“做得很好”得4分,“基本做到”得2分,“偶尔做到”得1分,“没做到”得0分),反馈给学校,学校再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在班内和校内进行统计、激励。这样家校联动,可望达到激励和强化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
“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是学校的不懈追求,让“儒雅”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让“儒雅”气质成为师生的名片。“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将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儒雅教育,开展文明礼仪、尊师重教等方面教育,让学生仪态儒雅;开展环境护卫活动,建设美好校园,让学生行为儒雅;开展吟诵经典,表达温暖,让学生语言儒雅,努力使每一位接受过岱中小学教育的孩子真正成为一名儒雅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