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育期刊

2014年9月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教育期刊 >> 年度期刊 >> 2014年期刊 >> 2014年9月期刊 >> 正文

“乱”之爱之,行之导之 ——让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在“乱”中取胜

发布日期:2014-09-25    作者:普陀区台门学校 孙琳     来源:     点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以从封闭的课堂走近自然,走向社会,这无异于给学生刻板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缕阳光和一丝活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生活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它也成为了学生们爱不释手的学科。但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N种学生有N种个性,就常常造成综合实践活动中乱作一团的现象。然而,不乱又哪叫活动?矛盾啊!那么怎样才能不磨灭学生的个性想法,让学生尽情迸发学习欲望、学习激情,又能使学生真正地从活动中有所学有所悟?让他们先学先做,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教之导之,就能在“乱”中取胜。

一、 主题 “乱”之,适度导之

常规课堂是由教师设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主要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形式、地点等等都是多种多样。所以课堂的节奏是跳跃性的,是很难操控的,容易给人一种表面的乱象。而课堂内在的生成的自主性和方向性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把握的。

在确定主题阶段,学生总是天马行空地想研究这研究那。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肯定和否定,而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真正感兴趣的,适合操作的研究主题,适当地加以指导。

1.明确主题的途径

当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进入选题阶段时,我总是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尽快地提炼出主题:(1)从生活发现的问题中提炼主题,比如《我们身边的垃圾》、《限塑就在身边》等;(2)选择本地区的海洋特色来确立主题,比如《探船拳》、《浓浓海岛情》、《家乡的海鲜》、《饭虾时节》等;(3)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整合设计主题,比如《小学生握笔姿势的调查与研究》、《动画走近你我他》……又比如,我们学校的陶园竹文化搞得如火如荼,学生身处其中,亲身感受到了竹的魅力,所以本学期确立了《我与竹子共成长》的活动主题。由于探究的主题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可操作性强,因而学生的兴趣很浓。

2.关注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喜欢看动画片,动画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学校中年级搞了一个《动画走近你我他》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研究起来劲头十足,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3.考虑主题对学生的价值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哪些是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是不是都有研究的必要?作为指导老师,都必须要考虑到。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主题的价值需要教师更多地把关。

二、 活动“乱”之,有效导之

活动实施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也是最“乱”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时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有效的辅助指导和支持。

1.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

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探究的第一步,教师要帮助研究小组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对学生制定的计划进行指导,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采用的方法、活动步骤等。活动方案应体现以下特征:(1)方案要切实可行,学生制定的方案应建立在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2)方案应具体细致,对各项活动作细致的安排,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不过,方案只是活动前对活动的一种预想,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活动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案更趋完善的过程。

2.对活动内容的指导

对学生活动内容的指导主要包括学生活动内容的选择、理解、展开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表现了学生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受个人能力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指导应注意:

(1)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是否恰当是影响学生探究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对内容的选择。比如在学校组织的《携手走进新农村》这个活动中,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很广很深,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点着手,经过和学生的反复商量,并且对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分析,最终确定了四个探究的内容:所在社区的总体建设情况,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社区居民的精神状况。从这四个方面的探究中就可以折射出新农村建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所在。

(2)扩展学生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狭窄或流于表面的问题。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适度扩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动画走近你我他》这个活动中,学生起先的探究着眼于“小学生爱看哪些动画片?”“动画片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和弊端?”这些问题,我针对现在动画片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国产动画片日益走红的趋势,又引导孩子们制作了调查表,调查小学生爱看的动画片出自哪个国家,并且和五年前国产动画片的情况相比,从中感受到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片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国际动漫市场所占的地位,从而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3.对小组合作的指导

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小组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帮助组长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知道研究的问题必须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分工来达到研究的目的。在合作中,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 展示“乱”之,必要导之

在历经艰辛又愉悦的智力劳动过程后,最后的活动成果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表达?由于展现形式存在多种可能性,难免又会“乱象丛生”,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来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成果。

1.展示形式的灵活性。展示的形式很多,不同的主题类型应该用不同的形式:项目与应用设计可以展示介绍作品(小制作、小发明);参观与考察的展示可以办小小摄影展、放录像、演讲、调查报告;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办手抄报;主题探究的展示可以是写调查报告、小论坛等形式。

2.展示途径的灵活性。成果展示分对内和对外两种形式。对内是指向本组、本班,可以是班级讨论会、辩论赛、制作展等。对外是向家长、全校、社会展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发现、成果主动在家里向家长随意展示,分享快乐和忧伤,融洽感情,得到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也可以向社会展示,走进社区、走向街道,使社会进一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改变,所以教师也要注重这些动态生成的成果。学生活动中的日记、随笔、体会等都是珍贵的成果。

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门为问题而生的课,活动中“乱象丛生”是正常的,不乱学生又哪会爱?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顾问、配角、舞台监督,当学生表演遇到疑惑时,指导学生,辅助学生,使其乱中有章,章中又不失个性。我想这也是“先学后教、先行后导”的真谛吧!

(责编:岑丹女)

参考文献:

1.李三福、张丽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及其实现》,《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

2.郭元祥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