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和小伙伴一样,在最后的展示课亮相,将自己这段时间的课例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是一种遗憾。
大家所作的课堂展示和观点报告都十分精彩。每听一个便有一些收获。接下来,我就课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雨诗的《夏天的名片》虽然听过好几遍,但每一遍有每一遍的不同,这就是课堂的生成与教师的应变。后面“瓜”的教学十分具有童趣,从“瓜”的古文字出发进行解析,对比实物图,既了解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又从实物中了解了“瓜”的各个部件,形象生动地理解撇和捺是瓜的藤。孩子们在各种瓜的对比中了解了瓜纹,又联系了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妙的《神话中的“火”》,环环相扣,从汉字出发,大量语料的补充,语料补充的恰当,从语料与汉字的结合中了解祝融、炎帝名字的由来与寓意,汉字文化味十足。对接自己之前的部分设计,选择的语料不够恰当,内容过多,与汉字本身连接不够,才会有语料堆砌之嫌,没有汉字文化味。
懿真的《跨越古今的桥》的桥的选字与其他几位小伙伴不同。“桥”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选择象形字“桥”进行教学,懿真选择的是桥的各个结构,补充桥有关知识的同时,又拓展了词语。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教学汉字时,曾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汉字文化教学选择汉字时,只能选择象形字进行教学。懿真的“桥”的教学给了我启发。不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十分重要,要恰当好处,不宜过满。
燕玲的《小鲤鱼跳龙门》课堂上娓娓道来,不急不缓,让孩子们在充分感受后再谈,遇到难点时,能够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充分讨论后再答,有效地解决了难点。
峙琳的《自然中的山》通过“山”“丘”“岳”这三个汉字甲骨文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展开教学,秉承了一贯的逻辑性。其实在观课的过程中,对接自己之前的设计,我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比如,在教学“山”的时候,峙琳也加入了关于“山”词语的补充,五岳的补充等。我在思考,我之前也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不行呢。后来,我明白了,大概是汉字的教学较少,而补充的相关的一些词语教学或者内容补充用力过猛,补充过多,导致头重脚轻。
对接这些课例,我似乎也明白了之前没想明白的问题。这大概就是时时学习,时时反思,才能时时有收获。重新再启航,只不过从头再来。